最早,在记载中杏本是有些神圣气息的,作为孔夫子讲学的杏坛,应该是杏树环绕的吧。花香在上,弟子在其熏染中读书,孔夫子在花影中抚琴而歌,书声歌声,风吹花落如香雪。读书有那样一个“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的环境,仍然令人神往。查阅古人的咏杏诗,最爱的还是苏轼的一首,这首诗的题目是《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题目就已经足够美了,十足的赏心乐事,良辰美景。明月待客,杏花亦是座上宾。花影下,清风里,美酒不堪饮,那就饮了这箫音,饮了这月光。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宋代:苏轼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这是在徐州的苏东坡写了一首诗,记录他与几个朋友的一次小聚。是时苏轼受朝中同僚排挤。但他性情疏朗,虽有惆怅,但依然能苦中作乐。读这首诗,飘飘若仙,就像喝一盏烈酒,多少力道在心头,却是飞花似梦,岁月无声。事后他写小文回忆起这次夜游,“去年花落在徐州,对酒酣歌美清夜”。几位客人是,王子立,王子敏,以及蜀人张师厚。当时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而回忆时,张师厚久已死,子立复为古人,自己面临再次被贬,对月独饮。古人若在月光下夜行,多喜穿白衣,因白衣能反射光线。吹洞箫饮酒杏花下,这一句总令人难忘。寥寥数语,注定要变幻消失的美态与欢欣。洒落如东坡,金刚般的心境,由颠沛流离,多情哀伤之中超越而来。“洞萧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良辰美景,终要落空。即使感伤,却不哀虑。这首诗韵味淳厚,声调流美,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首先是物与人的映衬,情与景的融入。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首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是一派晚春景色,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接着“明月入户寻幽人”一句,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诗人因情设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出神入化。苏轼笔下的月,不仅是含情脉脉,而且带着一股仙气与诗清。这种仙气与诗情,是他超脱飘逸风格的体现,也是苏轼热爱自然的心情的流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jiuhuaa.com/pjhjg/1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