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围绕家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情愫。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是镌刻在我们心里抹不去的乡愁。

解读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汇聚同心追梦的力量,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酷我音乐共同出品的《我和我的家乡》(第一季)音频节目,已正式上线开播。每期节目将推出一个主题城市,邀请一位青春正能量明星,用笔者独有的乡愁情感,配以讲述者也为此乡人的身份,着力刻画该城市的魅力形象,展现一座城的普通百姓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听一声家乡话,品一道家乡味,心中的那座城与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见了。欢迎收听:

诗意的青岛,向海而生。它的文化,也离不开大海的孕育。闲来无事,沿着海边走走,痛快地“哈”几袋地道的鲜啤,青岛人的情怀就在这小日子里酝酿出来。

本期《我和我的家乡》,乒乓球奥运冠军张继科将在他的朗读中,带你感受他的家乡青岛焕发出的昂扬生机。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楫。”有时候,千言万语也道不尽一个城市的美丽,但这十六个字却完整地展现了青岛的全貌。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座被称为“东方瑞士”的小城,吸引了老舍、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等众多文学大家来此留痕。臧克家说,“这里有海,有山,有清静……青岛是诗的。”

可青岛人的浪漫里,总还是带着点“山东大汉”的味道。这一特点,在青岛的话语体系里颇具体现。在青岛话里,寻不见诸如我先生、我太太、我老公、我媳妇儿等说法。上到七八十的老两口,下到刚结婚的小青年,向旁人介绍自己的另一半时,一句“这是俺对(dei)象”,饱含着浓浓深情与爱意。

不过,由于青岛下设十个区市,从台西到莱西,青岛普通话如同华山论剑,门派繁多,大多只有自己人才能听得懂、认得清。

但大家对青岛女孩的称呼,无一例外都叫“青岛小嫚”。虽称作“小嫚”,但你可别小瞧了青岛小嫚的酒量。在青岛,如果要划分人的属性,没有男女之分,只有两大阵营——能喝的和不能喝的。

青岛啤酒城

说到喝酒,青岛话里的“喝”发音是“哈”(há)。在青岛人的字典里,喝酒这件事就没有“小酌”二字,只要“哈酒”,必定痛痛快快、酣畅淋漓,颇有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意思。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让青岛人随时都能享用到最新鲜的啤酒。其中,尤其以袋装散啤为代表。

青岛啤酒

在夏天,什么冷饮都不如一袋新鲜啤酒来得实在,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拎着袋装啤酒的市民。打开啤酒桶的龙头,用塑料袋接好,弹簧秤勾住直接称重。再加上一碟花生米,一盘炒花蛤,围小桌,坐马扎,这成了炎炎夏夜最生动的岛城风景。

有人说,青岛的文化归结于泡沫的升华,一个是来自啤酒花的啤酒情结,一个是来自海浪泡沫的大海情结。山在窗外,海在脚下,城在岸边。走在青岛的街头巷尾,迎面吹来的风都是带点湿与咸的大海味道。在这绵延公里的海岸线上,大海将其孕育的一切,都毫不保留地赠送给了醇厚质朴的青岛人。

帆船之都、五四广场、栈桥……这些独属于青岛的文化印记离不开海洋的孕育。作为中国现代帆船运动的发源地之一,青岛凭借着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帆船比赛,成功拿到了打开帆船世界的钥匙。在五四广场,“五月的风”雕塑以火红色和螺旋上升的造型,将海天融为一体,向世界宣告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在青岛中山路南端,栈桥如一只有力的臂膀,从海岸探入如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历经海浪的拍打仍巍然屹立。

五四广场

大海给予青岛的,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青岛精神,始终带领着青岛人奋勇向前。如今,青岛已拥有了许多张响亮的“城市名片”——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等。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焕发出更昂扬的生机。

青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诗人王心鉴也说,“海上有青岛,心中无红尘”。在此久居,温和抚人的海风总能让你流连忘返。当五月的风拂面的时候,望你能来青岛看看。

往期回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jiuhuaa.com/pjhyc/5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