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辛味食物,我们必须谈谈“饮酒”。中国作为饮食文化的大国,酒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凡婚丧嫁娶、搬迁升值均会以酒相庆。然而,饮酒不当已变成困扰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嗜酒是一部分人无法摆脱的生活习惯。那么,饮酒或嗜酒,到底对人的身体有哪些伤害呢?

1.论医酒一家

根据《内经》的相关描述,酒的性质和作用为:性辛温,主于驱寒,提神,调畅气血。因此,在寒冷的季节,或有一定的气血淤滞性病症的人少量喝一点酒,确实会对健康有一定的好处。但这个分寸要把握好,因为过量饮酒对人体不仅没有好处,而且还会有很多损害。

不知从何时开始,酒从疗病之品摇身变为人们的杯中挚爱,因此,酒的身份也就从单纯疗病去疾的“药物”变身为招病纳邪的“妖物”。据《内经》记载,嗜酒之风在西汉时期已经盛行,对酒的药物之性认识得十分透彻,而它给人体造成的损伤,也已了然于心。《内经》就有“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的记载。

2.酒本狂药,过量饮用疾病丛生

后世医家对“酒”所致疾病多列专篇论述。清代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中将酒称为“狂药”,言“酒本狂药,大损真阴”,认为酒有阴阳两性,阴虚者纵饮之,性偏动火,故热者愈热,出现吐血、便血、尿血、咳喘、烦躁、狂乱等症;阳虚者纵饮之,性不足以扶阳,寒者愈寒,而病为臌胀、泄泻、腹痛、吞酸等。具体来说,吴澄认为酒这东西,阳虚的人喝了体质会越来越寒,阴虚的喝了体质会越来越热,实在是只会损人阴阳。喻昌在《医门法律》中则提醒说:“过饮滚酒,多成膈证,人多不知。”即喝热的白酒,最易导致食道癌。长期饮酒还会导致肝硬化、肝癌、食道癌、胃癌、胃炎、中风、不育等很多疾病。

3.不同酒类性味不同

中国的酒类品种繁多,主要有白酒、黄酒、红酒、啤酒与米酒。

(1)白酒

俗称烧酒,是用谷物酿造,酒精浓度最高,一般在45%~60%。白酒气味芳香浓郁,口感醇和软润,少量饮用有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长期饮用易于成瘾,白酒在中国人群中有极大的市场,中国北方地区嗜白酒者众多,由于嗜酒引发的疾病也最多。

(2)黄酒

黄酒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酒类,有人说中国酒的历史,就是黄酒的历史。黄酒不仅具有白酒的多种药性作用,如祛风散寒、舒筋通络、活血化淤等,即使多量饮用也不会像白酒那样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同时黄酒色黄,在中医的归入脏腑中属于脾胃,改善中焦脾胃的虚寒、气血的不足作用尤强。因此,黄酒具有补益气血、补脾健胃、暖胃散寒的功效。生活中制作药酒,如果是用于治疗风寒痹证之关节疼痛等,就使用白酒浸泡药物;如果是用于补益人体之虚,则一般用黄酒炮制。

(3)葡萄酒

葡萄酒属于果酒的范畴,为中国人最喜饮用的果酒。它以葡萄为原料,口味多样,分为甜、半甜、半干、干四种口味。因在酒曲中加入了葡萄,葡萄有寒凉之性,所以,葡萄酒的温热之性小于白酒和黄酒。除具有酒类共有的辛温发散、疏通经脉之用外,葡萄酒尚有增进食欲、镇静安神的作用,因此,葡萄酒尤其适于饭前饮用,亦适于神经衰弱者睡前服用。

(4)啤酒

啤酒系大麦加辅料经糖化后,用啤酒花、酵母发酵而成,酒精含量为3%~5%,营养丰富,有“液体面包”之称。啤酒在中国的生产时段最短,大概年左右,属于西方粕来之品。啤酒性清凉而不寒,具有消暑、通气、活血、开胃、利尿、助消化的功能,适量饮用,对人体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冠心病等均有较好的疗效。但长期大量饮用,亦会导致脂肪沉积、心脏负担加重、肝功受损等损伤。

4.解酒妙方

酒虽为辛辣之味,却具湿热之性,酒为水液之状,为湿,却能燃烧,故热。酒最易伤脾胃,脾胃受伤,则湿浊内停,从而导致湿热留滞。所以,长期饮酒者,常常呈现湿热内盛的体质,出现舌苔黄腻、食欲欠佳、小便黄浊、大便黏滞之症,甚则出现肝胆湿热之酒精肝、肝硬化之象。解酒之伤,应以清热祛湿为主。

药食良方

泽泻饮:组方为泽泻10克、白术10克、鹿衔草5克,用于治疗饮酒过度,酒伤脾胃,复感风邪引起的汗出不止症。其中,泽泻淡渗利湿,白术苦温健脾燥湿,鹿衔草亦为苦温之品,可以燥湿。

葛花解酲汤:组方为青皮、白术、橘红、茯苓、猪苓、泽泻、人参、干姜、神曲、木香、白豆蔻、葛花、砂仁。此方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制,用于解除酒伤脏气所致的病症。其在《脾胃论》中说:“葛花解酲汤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即此方可治醉酒。

摘录自:贺娟.《黄帝内经》教你吃出健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年版.

▍整理:







































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辽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jiuhuaa.com/pjhyt/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