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源乳化法和喷雾干燥优化制备花色苷微
花色苷是一类水溶性天然着色剂,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症等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易受温度、光照等因素影响导致其稳定性较差,因此采用胶囊化技术提高花色苷的稳定性,扩展适用范围。目前花色苷的微胶囊化常用方法有喷雾干燥法、脂质体法和凝聚法等,其中喷雾干燥在食品工业中是最常用的封装技术。喷雾干燥法已被证实能有效保护多酚化合物,但其高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解热敏性的花色苷。内源乳化法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海藻酸盐微胶囊制备方法,可应用于生物、食品、医药等行业中包埋生物活性物质。 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毛莹、帅晓艳和何静仁*等人以葡萄皮提取物中的花色苷为芯材,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内源乳化法制备湿态花色苷微胶囊,再考察喷雾干燥工艺对微胶囊化湿态花色苷的影响,比较分析花色苷微胶囊化前后对其光照、温度、胃肠消化稳定性的影响,旨在为提高花色苷类功能性食品的稳定性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喷雾干燥单因素试验结果 1.1加热器温度对花色苷微胶囊粒径及包埋率的影响低温喷雾干燥参数设置中,在进料速率12r/min、真空压力0.03MPa的条件下,加热器温度对花色苷微胶囊平均粒径及包埋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花色苷微胶囊平均粒径随温度的升高而先减后增,包埋率呈下降趋势,包埋率随温度变化波动较小则主要考虑粒径变化。加热器温度为℃时微胶囊平均粒径达到最小值.3nm,包埋率为75.4%,此时进出料口温度分别为70.2、64.8℃,此后平均粒径随加热器温度的上升而增大。确定喷雾干燥法制备花色苷微胶囊的最佳加热器温度为℃。1.2进料速率对花色苷微胶囊粒径及包埋率的影响低温喷雾干燥参数设置中,在真空压力0.03MPa、加热器温度℃的条件下,进料速率对花色苷微胶囊平均粒径及包埋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花色苷微胶囊的平均粒径随进料速率的增加而先减后增,包埋率呈下降趋势,综合粒径和包埋率的变化趋势及波动性,选择主要参考平均粒径。进料速率达到12r/min时,平均粒径达到最小值.5nm,包埋率为77.3%,之后平均粒径随着进料速率的增加而增大。确定喷雾干燥法制备花色苷微胶囊的最佳进料速率为12r/min。1.3真空压力对花色苷微胶囊粒径及包埋率的影响 低温喷雾干燥参数设置中,在加热器温度℃、进料速率12r/min的条件下,真空压力对花色苷微胶囊平均粒径及包埋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花色苷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及包埋率均随真空压力的增加而先减后增,综合粒径和包埋率的变化趋势及波动性,选择主要参考平均粒径。在0.03MPa时,其平均粒径仅为.1nm,包埋率为74.3%,之后平均粒径随真空压力的升高而变大;真空压力太大则超出囊壁承压范围致使囊壁破碎,芯材流出。确定喷雾干燥法制备花色苷微胶囊的最佳真空压力为0.03MPa。二、喷雾干燥正交试验结果 结果显示,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加热器温度>进料速率>真空压力。最优方案为A2B2C2,即加热器温度℃、进料速率12r/min、真空压力0.03MPa。经实验验证,以最优条件进行喷雾干燥时,花色苷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仅为.2nm,包埋率为75.12%,优于其他方案组。三、花色苷微胶囊的形态及粒径大小 3.1花色苷微胶囊的形态由图4可知,喷雾干燥的花色苷微胶囊分布均匀、颗粒完整,呈现圆形外部结构并且有不同尺寸的附聚物,具有喷雾干燥粉末的特征。部分微胶囊会存在表面开裂、凹痕或形状不规则的情况,可能与样品的水分含量、操作温度、进料速率有关。 3.2花色苷微胶囊的粒径喷雾干燥的花色苷微胶囊呈粉末状,圆球度好,大小均一,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可达到.2nm(图5)。综上可知,喷雾干燥法有利于制备胶囊化产品,制备所需时间较短能避免样品受热时间过长,并且可有效降低微胶囊的粒径大小,使粒径分布更为集中。四、花色苷微胶囊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 由图6可知,超声波破碎处理的花色苷微胶囊及花色苷样品在nm波长处有最大的光谱吸收峰,在花色苷最大吸收区域~nm波长范围内符合花色苷的可见光吸收特性,此时花色苷微胶囊包埋率为75.12%,表明花色苷很好地包裹于微胶囊内,基本无损失。未破碎处理的花色苷微胶囊在可见光吸收区有较小的特征峰。结合花色苷微胶囊的形态观察及粒径结果表明,基于内源乳化法的微胶囊化包埋花色苷是一种技术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五、光照对花色苷微胶囊稳定性影响 结果显示,光照3h和5h,花色苷微胶囊的保存率分别为93.8%和82.1%,花色苷的保存率分别为80.0%和63.7%,可见花色苷微胶囊的光稳定性要明显高于花色苷,表明以海藻酸钠为壁材的内源乳化法制备微胶囊可有效保护花色苷芯材;避光保存5h,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的保存率分别为78.6%和91.4%,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可提高花色苷的保存率。分别比较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在光照和避光条件下的保存率,发现光照能加速花色苷的降解,而微胶囊化可增强花色苷对光照的耐受力,提高其稳定性。以光照时间为横坐标,-ln(Ct/C0)为纵坐标回归拟合直线,光照对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的降解结果显示,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知-ln(Ct/C0)与时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的光照降解动力学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其降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相较于避光状态,在光照条件下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均增大,且半衰期均减小,表明花色苷在光照条件下不稳定,避光状态更利于保存。在光照和避光条件下,花色苷微胶囊的半衰期比花色苷的半衰期长,说明微胶囊化的花色苷由于壁材的保护作用未直接暴露于光照而更加稳定,进一步表明基于内源乳化法的微胶囊化包埋花色苷具有可行性。六、温度对花色苷微胶囊稳定性影响 结果显示,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在高温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热降解。高温加热1h,花色苷保存率急速降低;90℃加热2.5h,其保存率仅为53.3%。高温加热1.5h花色苷微胶囊保存率逐渐降低;90℃加热2.5h,其保存率为74.7%。由此可知,随着加热时间和温度的增加,相较于微胶囊化花色苷,花色苷的热降解更加显著,即高温状态微胶囊化的花色苷的热稳定性更高。在贮存花色苷及其微胶囊化样品时应避免高温。以加热时间为横坐标,-ln(Ct/C0)为纵坐标回归拟合直线,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知-ln(Ct/C0)与时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的光照降解动力学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其降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均增大,而半衰期均减小,表明花色苷及花色苷微胶囊在高温状态下热稳定性下降且热降解速率快;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花色苷微胶囊的热降解速率常数k(0.)比花色苷k(0.)小,而半衰期(16.93h)比花色苷的半衰期(8.92h)大,说明微胶囊化的花色苷在高温状态下比花色苷更稳定,同时体现出基于内源乳化法的微胶囊化包埋花色苷的有效性。七、花色苷微胶囊在模拟人胃肠消化环境中的稳定性 结果显示,花色苷、花色苷微胶囊经过人工模拟胃液的消化后,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解。经过2h胃液消化后,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的保存率分别为45.3%、83.7%,在人工模拟胃液的酸性条件下,壁材结构稳定能更好的保护芯材,故微胶囊化的花色苷稳定性更高,有更好的缓释效果。结果显示,当样品经过胃消化2h后,样品的保存率趋于稳定,因此以胃消化2h后的去酶样品作为模拟肠消化的初始样品,经过4h人工模拟肠道消化,此时人工模拟肠液pH6.8。结果显示,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在人工模拟肠道环境中发生显著降解,2h胃消化和4h肠消化后,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的保存率分别为0.9%、24.4%,说明微胶囊化对花色苷有较好的控释性能,可抑制花色苷的降解,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花色苷的释放率明显增加。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可知,花色苷及微胶囊化的花色苷在胃环境(pH2.0)中稳定性较强,保存率较高;由于肠液呈弱酸偏碱性(pH6.8),花色苷及微胶囊化的花色苷的结构发生变化,而胃液和肠液中的其他物质如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等对花色苷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工模拟胃、肠液中花色苷微胶囊的稳定性均高于花色苷。通过比较花色苷微胶囊化前后的光照、温度和人工模拟胃肠液的稳定性,微胶囊化的花色苷的稳定性明显优于花色苷。基于内源乳化法,以海藻酸钠为壁材的保护作用,再结合喷雾干燥微胶囊呈粉末状、质地细腻、流动性好、结构致密的优良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花色苷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延缓了花色苷的释放时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喷雾干燥可以连续进料、生产效率高且节约成本,适合大规模的连续化生产。结论 本实验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内源乳化法制备湿态花色苷微胶囊,再考察喷雾干燥工艺对微胶囊化湿态花色苷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获得喷雾干燥花色苷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加热器温度℃、进料速率12r/min、真空压力0.03MPa,花色苷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2nm,包埋率为75.12%。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前后花色苷的光降解稳定性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避光条件下较光照条件下的保存率更高;且花色苷微胶囊稳定性在光照和避光贮藏条件下均高于花色苷。微胶囊化前后花色苷的热降解稳定性也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保存率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花色苷微胶囊的温度稳定性高于花色苷。在人工模拟胃肠液中花色苷微胶囊的稳定性均高于花色苷。综上可知,内源乳化法结合喷雾干燥法制备花色苷微胶囊可有效提高花色苷的光照、温度、胃肠消化稳定性。本文《基于内源乳化法和喷雾干燥优化制备花色苷微胶囊及其稳定性分析》来源于《食品科学》年41卷2期-页,作者:毛莹,帅晓艳,王惠玲,周兰,李佳,李漫,杨宁,何静仁。DOI:10./spkx---。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近期研究热点 椒麻鸡赋味汤料制备中主要基料对香气品质的影响马铃薯粉对面包烘焙特性与风味化合物的影响大豆蛋白自组装凝胶研究进展蛋白质组学在食品非热杀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不同贮藏温度对宰后猪里脊肉乳酸代谢通量的影响不同贮藏温度下抹茶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预测不同高阻隔包装材料对烤鸭微生物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不同保鲜剂复合处理对鲜切芒果活性氧代谢、细胞膜透性和褐变的影响不同加工精度小麦粉储藏过程中脂类变化规律乳酸钙对仔姜低温贮藏期间品质影响的多变量分析罗非鱼头磷脂对RANKL诱导RAW.7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破骨细胞凋亡作用的机理明胶-壳聚糖抗菌膜中啤酒花提取物的释放行为牛磺酸对抑郁症模型小鼠的预防性干预作用植物甾醇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部分血清代谢物的影响蛋氨酸限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胰岛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亚麻籽油对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不同地域特色熏鸡非盐呈味物质比较分析原味沙拉酱的营养评价与关键风味成分分析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中纳豆芽孢杆菌的分离及纳豆发酵新老窖池黄水的差异性及静置培养对其影响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不同轮次堆积发酵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分析四川浓香型大曲生产中酵母菌、芽孢杆菌与工艺指标的关联性分析接种不同嗜杀特性的酿酒酵母对赤霞珠发酵中酵母多样性的影响具抗氧化功能益生菌菌株筛选及其对丙烯酰胺诱导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热预处理对蓝蛤酶解及酶解液呈味特性的影响乳酸菌抑制N-亚硝胺形成的机理探究及应用效果发酵条件对植物乳杆菌叶酸合成的影响利用IlluminaMiSeq测序分析手筑茯砖茶发酵及干燥阶段真菌群落多样性涡流空化改善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的分子间作用机制超巴氏杀菌对牛乳酪蛋白微观结构及凝聚性质的影响腐乳营养成分与质构特征及其偏相关分析干燥工艺对鱼油微胶囊结构和品质特性的影响不同预冷时间下鮰鱼能量代谢和加工品质的相关性分析颗粒粒径和相互作用对凝胶颗粒团簇硬度的影响热烫拉伸融化过程对Mozzarella干酪品质、分子间作用力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在成功召开“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宁波)”的基础上,将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于年6月20-21日在西宁共同举办“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将就肉、水产、禽蛋、乳制品等动物源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现代化加工技术,贮藏、保鲜及运输,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营养及风味成分分析,副产物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及发展政策等方面的重大理论研究展开深入探讨,交流和借鉴国外经验,为广大食品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新的思路,指明发展方向。 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出席本次国际研讨会,共聚人脉、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长按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jiuhuaa.com/pjhyt/9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吃喝城阳评价最高的21家店这份超级
- 下一篇文章: 临期商品,临期商品折扣店是一个风口吗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