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www.bdfyy999.com
古代文人写上元灯节的诗词,不计其数,而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堪称其中佳作。永遇乐·落日熔金宋代: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虽写元夕,却一反祝颂欢乐之词,以委婉细腻的个人体验写出了南渡前后元宵节心境的巨大变化,深沉地反映了词人晚年历尽沧桑之后的悲凉心境。虽言身边琐事,悲叹个人遭际,但其蕴含的故国情思,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个人身世之感。全词情景交融,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跌宕有致,形成丽景哀情和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浅显平易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于短幅之中见出无数曲折,确为大家气象。读易安的这首《永遇乐》真是心酸。美人老去,诗词不老。可依然不能想象她满头白发下的那一颗玲珑心是如何捱过那茫茫的岁月。而她兀自还有笑意,那时候她想起了谁,那曾经铺满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欢喜,永远地不在了。“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一句诗总使我想像以下画面:清照南渡之后,漂泊不定,孤独一人,而且年龄渐老,鬓发苍白。她身为一位贵妇人,孤傲,矜持,优雅,这样的身份使她不能融汇到那些家常女人的闲聊之中。想来她们谈论的无非是物价,老公,孩子,还有柴米油盐,这些带有浓重厨房味的俗世话题似乎深深吸引了这位女诗人。庸俗中有温暖,热闹中有情调。但是,她的身份,她的修养,使她被高高地架在女诗人的架子上。如果她参与到这种世俗女人的闲谈中去,她不自然,别人也别扭。可是她又希望这份俗世生活,以排遣寂寞。于是,她只能偷偷地在帘子后面听听她们的叽叽喳喳和俗不可耐。这一孤独的贵妇人形象,比较“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来,感觉更具体更生动,更催人泪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在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上都不尽相同,但其思想意义却颇有共通之处。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元宵节的盛况。你看,火树银花不夜天,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结伴而行的姑娘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小伙子要寻找他的情人,可人在哪儿呢?到最热闹的地方去找,失望而归。可是回过头来看,“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正喜欢朦胧美的少年,这是多棒的意境。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它是爱情的境界,是治学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人的境界,是人生的境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jiuhuaa.com/pjhjg/12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