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胡同战略起家,这一家喻户晓的老啤
喝啤酒,吃烤串,成为人们在夏天的乐事。啤酒种类丰富,有哈啤、有燕啤,还有雪花。啤酒厂有的是私企,有的是国企。今天,我们来聊聊国营啤酒—燕京啤酒的故事。 八十年代,燕啤在在北京郊区诞生。那时,它叫顺义啤酒厂。在它成立前,北京仅有北京啤酒厂和五星啤酒厂。酒厂少,知道啤酒的人也不多。燕啤创始人李福成明白,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李福成看到当时的啤酒厂都是把啤酒往饭店、往餐馆少。普通百姓能喝到啤酒的机会很少。为此,李福成制定了“胡同策略”。派遣企业的业务员建立个体批发店。让相小商小贩们骑着三轮车在大街小巷叫卖,把“酒香”送进胡同里。当时的北京居民开始知道啤酒,开始感受到啤酒带来的凉爽与畅快。李福成向自己的顾客保证:不论你住得多远多偏僻,都能把啤酒送到你的家中。 靠着顾客的信任,燕京啤酒厂积累一笔资金,在年完成从小型啤酒厂向大型啤酒厂的转变。年,时任厂长李福成充分调研北京市的市场风貌,打破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的销售方式,解开束缚燕啤的锁链。使得燕京啤酒厂彻底走上市场化的道路。经过四年发展时间,燕京啤酒厂从中型啤酒厂转型为大型啤酒厂。 年,燕京啤酒完成股份制改革,成为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在北京,燕京啤酒所占的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成为北京啤酒行业的领头羊。在年,燕京啤酒联合其它啤酒产业成立“北京控股”在香港上市。同年,燕京啤酒的销量突破万,成为民族行业的典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外的啤酒巨头看中中国的市场潜力。希望能进军中国市场。年,知名的啤酒企业安海斯布希以及南非SABMiller希望投资燕京啤酒,与燕京啤酒达成合作。 当时管理者李福成顶住外资的巨大诱惑,拒绝包括上述两家企业在内的三十多家外资。李福成坚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酒业要牢牢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这番言论给当时很多本土企业增强信心,燕啤也成为中国没有外资合作伙伴的最大啤酒公司。 燕啤一直改良技艺,希望能用清凉味佳的啤酒带给顾客美好的享受。在北京城,燕啤受到众人热捧。出了北京城,也能和青岛、雪花啤酒一起,放在冰柜中,供消费者选择,燕啤逐渐在外省出名。 在年,燕京啤酒融入北京奥运会。在激情且充满活力的夏日。以东方口感吸引很多国外游客,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也有值得一喝的啤酒。燕京啤酒火到国外。在年,燕京啤酒成为全球十大啤酒制造商,位列第七。 燕京啤酒靠质量取胜。但质量不是啤酒取胜的唯一因素。年后,我国的啤酒市场呈现出疲软的状态,顾客对于啤酒的需求有所降低。人们对于啤酒的选择,不是仅看质量。燕京啤酒之后销售业绩有所下滑,而靠品牌取胜的青岛和靠兼并与价格策略取胜的雪花则能保持平稳过渡。 年后,燕京啤酒实行国际化集团发展。为了保证能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燕啤准备50亿资金,准备收购金威啤酒制造厂。不料在与雪花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这意味着国际化发展的风险增大。 为应对变化,燕啤决定投资广告,希望借广告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燕啤在广告方面共投资26.25亿元。过高的广告投入提升燕啤在海外的知名度。却给燕啤的资金运转造成压力。即便,燕啤的知名度提高,但销量却没有出现意料之中的增长,更没有达到年的黄金水平。燕啤长期做低端产品,而在中高端未能涉足。导致国外顾客难以保持兴趣。 燕啤自然也看到自己的缺陷。于是抓紧推出一系列带有中国风格的“花脸”产品。由于缺乏经验,中高端市场并不看好燕啤,反响寥寥。 燕啤采取不少举措,却没有真正地把自己从危机中救出来。年到年,这个曾家喻户晓的“老啤酒”燕京销量五年下滑,年上半年净利增幅仅为1%。反观青岛、哈啤,借由外资,在国外发展势头正旺。那么,燕啤能否与外资开展一袭合作呢?目前来看,燕啤的领导者都有所调整,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新任领导者能否带领燕啤走出危机,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由读财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jiuhuaa.com/pjhyc/11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考倒计时50天,晒晒我给高三孩子准备的
- 下一篇文章: 雪花啤酒500元瓶,网友我不配买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