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个学期读了很多关于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之类的书。感觉有很大的启发,以至于总觉得要写一点东西来总结一下。整篇文章在阐述一个问题:如何快速高效的进入一门新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文章的结构体系分为三个层次:①大局观思维和元认知思维;②具体可行的方法论;③专注力与学习强度。

1:大局观思维和元认知思维

1)上面是一幅图:我们的目的是要进去X区域找到A,B,C,D,E这五座山。现在有两种方式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方式A:有箭头A进入X区寻找五座山。方式B:从空中俯瞰找到这五座山。你觉得那种方式能更快更高效的达到目的呢?很明显是方式B。那方式B从高处看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局观思维吗?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形象的比喻。很多人会想,方式B猪都能想的来,前提是木有飞机之类的条件,我如何俯瞰X区?当然我相信方式B所有人都会想到,飞机也是外在的一个制约因素。但是物理上的制约因素这样那样,但是思维上总该没有吧。那为什么生活中我们认识新的事物以及领域,总喜欢一维线性的思考方式去认知从而忽略掉更好的方式呢?也许从远古进化而来的大脑,更喜欢这种简单直接的思维认知方式吧!事实上X区就是我们要学习以及进入的新的知识领,A,B,C,D,E,这些山代表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而我们在学习和认知新的事物的时候,总喜欢按照方式A去思考,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接下来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大局观思维和元认知思维在学习新领域中的作用体现。就拿我们学英语来说,大多数人初中,高中,大学学了近十年的英语,但似乎总是觉得没学好,总感觉自己说或者写出来的英语感觉没味道。除了学习密度占很大的原因之外,更可能是我们一开始就是按照方式A来进入英语这个学习领域的,到现在依然是站在“庐山”中看不清楚它本来的面目。也许给我们上第一节英语课的老师一开始讲的不是英语的起源(备注1),以及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别导致人思维的差别从而导致语言表述的差别最终导致句子说出来和汉语表述不同的差别!以至于以后的每一节课我们都觉得英语跟我们的汉语差别好大,但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考试不考,老师不讲,我们也不关心。最后,我们站在山脚下看着这一座座的英语大山,感慨一句,英语好难啊!或许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英文老师第一节课讲的是“Iamastudnt——我是一个学生”。I表示“我”的意思,is表示的是“是”的意思(当然is做系动词的时候是“是”的意思,这里暗指这种只看一点不能纵观全面的学习和思考方式)a是“一个”的意思。看啊!英语就这样简单,他的26个字母就是我们汉子拼音下的蛋,同学们这不难吧!好好学习啊!”。于是我们就Youarapig.你是一只猪,Thrisapig.这儿是一只猪,我们就这样“是”了很多年。四级考了几次过不了,写作文,说口语总觉得不对劲。最后得出结论英语一点儿也不好学,老师是个大骗纸!不是英语不好学,也不是老师骗人,关键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站在一个高度上去看待英语这门语言。老师讲什么,我们就是什么,从来不去问为什么!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就问“Whatisthwathrlik”而中国人一见面就说“吃饭了吗?”为什么英国人总是喜欢说重点说在前面,我们却喜欢把重点说在后面?(thrisapiginthlibary.图书馆的桌子上有一只猪.英文先说pig再说图书馆,我们恰好相反。)如果英语课开始老师给我们讲的是1.大脑的语言思维2.英语文化的起源3.语言的哲学思维4.点,线,面语言和元语言和原思维5.东西方思维的同于不同……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从方式B来学英语,我想我们会学的更轻松更透彻。以至于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土地文化和海盗文化所导致的——英国人见面就说“Whatisthwathrlik”而中国人见面就问“吃饭了吗?”(备注2.0)也会知道为什么——为什么英国人总是喜欢把重点说在前面,我们却喜欢把重点说在后面。(备注2.01)拥有这样的元认知的思维方式,我们很容易学英语把英语说的像他们自己人。可惜的是,我们一开始就是按照方式A来学英语,首先单词,句子,语法,听力……学了好多年依然不能理解其精髓,或者学到一定程度就遇到了瓶颈不知如何进步。其实是我们一开始就选择了一种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一个很不美好的结果。

2)第二个例子我想通过一本书来说明主题观点——《极简欧洲史》。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讲欧洲史的书,不同其他的编年体,纪传体,事件体史书一样,他的写作过程不是线性的时间事件叙述,而是总书分8个章节,前2个章节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讲述从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这样的欧洲文明的发展史,后六章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发展。

(两幅图就构建了整个欧洲文明的发展史)备注3.0

在佩服作者对整个欧洲史研究极高的造诣的同时,更让人欣赏的这本书整个大局观体系的构建。构建了整个欧洲史的体系框架再在里面添砖加瓦让读者理解和记忆的更深刻。大多数人虽然了解很多欧洲历史,只知道一些零碎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却并不知道具体的的时间,事件和人物在大的时代背景中为什么会那样的发展。其次,我们学习历史知道有罗马和希腊,有君王和教皇,罗马遭到蛮族入侵灭亡了,但是教会却保留了下来,君权神授国王权利强大却一度没人想当皇帝……我们貌似了解很多,但却总是对这些东西理不清楚头绪,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想去弄清楚又不想面对动辄数千页充满细枝末节的史书。这时候大局观思维和原认知思维就起了重要的作用了,它们很容易让我们在一个混乱的知识体系里理清思路。

3)最后用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来说明元认知思维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为什么国外的那些富豪都乐意把自己的财产捐出去?而中国的富豪却喜欢留给子女呢?一般人都是分析什么他们的价值观开放,思想前卫,高尚之类的,元认知思维注重事物发展的本质,一个国家的民性和他的环境,文化,宗教……是分不开的。不是国外那些富人道德有多么高尚,思想多么前卫,看一下解释(备注3)你会发现他们这么做很正常,无关高尚。如果你很了解我们的国民民性,你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都喜欢把财产留给下一代,也就不去抬高他国的富人贬低本国的“土豪”。这样用元认知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往往更能让我们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2.具体的“方法论”

有了“思维观”,我们还需要可操作性的“方法论”。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我们如何快速高效的了解这个领域呢?下面是一些可行的操作方法:

在学习陌生的知识之前,我们往往需要这个知识领域中的权威或者专家大师领路,从而避免多走弯路。专家是昂贵不易得的,但是专家的书是便宜的,专家推荐的人也许是便宜的,专家推荐的网站也可能是免费的,找到一个对的东西就等于找对了一大堆的资源。其它的就不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获取的技巧和渠道。善于整理总结和思考,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好自己所掌握的一切资源。接下来和大家分析一个学习技巧和信息过剩时代的思考。

1)“啤酒厂”学习法

这个方法主要让你如何快速大体的了解一个新领域。简单可操作性强,但是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力。情景模拟:给自己一个下午大概4—6个小时的时间专注一个主题例如“如何建造一家啤酒厂”同时利用互联网等各种资源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我想在西安建造一家啤酒厂,那么问题来了。如今,啤酒的制作方法已经全部在网上公开了,例如:1.在哪里选址,哪里的地理位置和低价是最优的。哪里的啤酒制造机械优良?啤酒花从哪里采购?价格是多少?哪里产的大麦质量好?哪个顾问公司对啤酒销售最有经验?——这些信息全部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然后你可以根据日本啤酒厂的分布图来寻找尚且没有啤酒厂的地区,并且在其中搜索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将这里作为创业的理想地点。然后你可以写出事业计划书,包括“市场状况如何”、“竞争状况如何”、“技术障碍在哪里”、“怎样解决这个技术障碍”等内容。5个小时一定能做完这些工作。(备注4)

2)对“互联网信息过剩”的反思

不可否认互联网在我们日常年生活信息资源的获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也面临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过度信息化的互联网和我们该怎么平衡。用极其易得的知识,去树立极其易立的观点。在互联网时代,网上的大多数知识是极其廉价的,以搜索引擎为首的技术手段,极大降低了常常上网的人严谨求知的积极心态,极大缩减了从起意到求证到立证到反思到再立证的过程,极大的损耗了人的记忆力——反正知识实在太好获得了。这种情况在微博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jiuhuaa.com/pjhzz/1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