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罗家族从富豪到穷鬼
底特律施特罗啤酒厂效果图 作者 KerryA.Dolan 和美国的很多富豪家族一样,施特罗家族的故事也是从一位移民开始:年,伯恩哈德·施特罗(BernhardStroh)带着美元和令人垂涎的家传啤酒酿造配方从德国来到底特律。 他推着独轮车挨家挨户推销他的啤酒。到了年的时候,他的儿子朱利叶斯和小伯恩哈德已经把啤酒卖到了五大湖周边地区。后来,朱利叶斯把啤酒厂改造成冰淇淋和麦芽糖浆生产厂,让全家撑过了禁酒时期。上世纪80年代,施特罗啤酒公司迎来大发展,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三大啤酒公司,仅次于上市巨头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和米勒(Miller)。施特罗家族拥有该公司全部股份,当时《福布斯》估计这笔财富至少价值7亿美元。如果走势与标普指数一致,那么该家族现在应该拥有大约90亿美元财富。 但如今,无论是作为家族企业还是集体财务实体,施特罗啤酒公司都已不复存在。该公司已经被拆分出售。信托基金把最后一分钱都发给了股东。虽然还有足够多的钱供第五代家族成员过上很多年的舒适生活,但该家族似乎注定富不过六代。 施特罗啤酒家族:年摄于施特罗啤酒厂 “我们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决定向全国扩张。”家族第五代成员、前施特罗啤酒公司员工格雷格·施特罗(GregStroh)叹道,“这就像是拿着大刀片参加枪战。一点赢面都没有。”按照他的说法,一切均属必然,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地区性家族企业型啤酒公司至今仍然兴盛,例如英格灵(Yuengling)和舍尔(Schell),而其他的,比如奥林匹亚(Olympia)和哈姆(Hamm)家族的公司已经被售出。施特罗家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最大竞争对手库尔斯(Coors)家族在当时也渴望把他们的地区性平价啤酒变成全国著名品牌,但现在他们依然位列福布斯美国富豪家族榜前名。 施特罗家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们的故事令人警醒:打造长久不衰的家族企业非常困难,由盛入衰却惊人地容易。 在成立后的头年时间里,总部位于底特律的施特罗啤酒公司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尊重客户,尊重员工。前者意味着以工人阶级的价格迎合美国中西部工人阶级的口味(二战期间啤酒花和小麦的短缺使美国人习惯于喝口味更淡的啤酒,于是施特罗家族掺水冲淡了伯恩哈德·施特罗的珍贵配方),后者意味着把每位员工当成家族荣誉成员来对待。约翰·施特罗(JohnStroh)曾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带领公司实现了销售迅猛增长,他的侄孙格雷格回忆说:“他因为经常在啤酒厂里走动而出名,他记得住所有人的名字。那时员工们愿意为这个家族赴汤蹈火。”仿佛是为了将顾客与公司联系起来,每个啤酒瓶上都有施特罗的签名,上方是狮子形象的家族徽章。公司销售量随着战后底特律的发展而飙升,从年的50万桶一下增长到年的万桶。 埃里克·施特罗,摄于年 巨大的变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来临。约翰·施特罗在年改任董事长,把啤酒公司的控制权交给了他的侄子彼得,后者在年就任公司CEO。和约翰一样,彼得也有一个发展计划,但并不是渐进式的:他试图通过收购来实现发展。年,彼得收购了纽约的啤酒酿造商FMSchaefer。和施特罗啤酒公司一样,FMSchaefer由一位德国移民在19世纪中期创建,也是向地区性顾客出售低价啤酒(该公司的著名广告语:“当你面对不止一种啤酒的时候,Schaefer就是你的选择。”)。次年,在被家族成员形容为“蛇吞象”的收购交易中,彼得押上整个家族企业,借款5亿美元(当时施特罗啤酒公司的账面价值只有1亿美元)收购了密尔沃基的约瑟夫-施利茨啤酒公司(JosephSchlitzBrewing)。 一夜之间,施特罗啤酒公司成为了美国第三大啤酒商,拥有七间啤酒厂,业务遍布全国,媒体也给予了高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jiuhuaa.com/pjhzz/10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新消费丨打入酒店KTV的精酿啤酒,会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